水体中的磷主要通过一系列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进行转化。这些转化不仅影响磷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还决定了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下是磷在水体中主要的转化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磷的转化途径
溶解态与颗粒态之间的转换:

磷酸盐可以通过吸附作用附着在悬浮颗粒或沉积物上,也可以从这些物质中解吸回到水中。
这种转换受环境条件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有机磷与无机磷的转换: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磷可以被分解为无机磷酸盐(矿化作用),反之,植物和微生物也能利用无机磷合成有机磷化合物。
微生物活动是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温度、氧气含量等都会影响微生物活性。
不同形态磷酸盐之间的转换:
正磷酸盐(PO4^3-)、偏磷酸盐、聚磷酸盐之间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例如pH值的变化会影响这些转换的速率和方向。
影响磷转化的因素
pH值:
pH值显著影响磷的存在形式。在碱性环境中,磷更倾向于以钙结合的形式沉淀;而在酸性条件下,铝和铁更容易与磷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
氧化还原状态(Eh):
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影响着磷与其他元素(如铁、硫)的反应。例如,在厌氧条件下,Fe(III)还原成Fe(II),导致原本由铁固定的磷重新释放到水中。
温度:
温度不仅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极大地影响了微生物活动。较高温度通常会加速矿化作用和酶促反应的速度,从而促进磷的循环。
微生物活动:
微生物在磷的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参与有机磷的矿化及无机磷的吸收和再释放。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决定了磷转化的具体路径。
水动力条件:
水流速度、混合程度等水动力条件影响磷在水体中的分布和迁移。较强的水流可能会促进磷的扩散,而静止的水域则有利于磷的沉降和积累。
外部输入:
外部来源如农业径流、城市污水排放等带来的额外磷负荷也会改变水体内部磷的平衡状态,进而影响其转化路径。
综上所述,水体中磷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理解这些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效管理和控制水体中的磷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预防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方面 。
更多污水除磷知识